“鹽泡子”,這是生活在額吉淖爾鹽湖老一輩人對這里的俗稱,它既是對遠離繁華的城市,地處偏僻的草原深處這一小湖的昵稱,同時寄托著生活在這里的人們祖祖輩輩吃苦耐勞、相互依托、不懈奮斗,滿懷對額吉淖爾鹽湖一往情深的不變情愫。因為無數代鹽泡人,在這里早出晚歸,繁衍生息,為了鹽業事業的發展貢獻出了寶貴的青春,甚至于生命??梢杂盟木湓捀艣r鹽泡人:一身鹽嘎巴,滿腔工作情,大杯喝燒酒,真誠待他人。
我于87年從學校分配到額吉淖爾鹽場工作,也成為一名鹽泡人。和我一起分到鹽場的大中專畢業生共五人,當時的鹽場條件確實艱苦,沒有一條公路,鹽場自己發電,又經常斷電,沒有自來水,通訊還使用搖把子電話。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我們五個相繼有三個人調離了鹽場,我也曾經猶豫過,彷徨過,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生活的不斷磨練,我逐漸融入了這里的生活當中。每天奔忙于為職工救死扶傷的工作之中,為鹽工們療傷治病,送醫送藥,也積極投身到鹽業生產一線,挖溝修壩,發牌計數,親身目睹過鹽泡人因鹽業生產積勞成疾甚至丟掉生命的那種悲慘和傷心,也親身感受過鹽泡人娶妻生子、收獲撈鹽豐收勝利后的歡欣雀躍,就這樣漸漸離去的心思淡了,扎根于此的決心強了,到了娶妻生了子后,我就徹底成為了一個鹽泡人。由于長期的生活和工作在這里,鹽泡人給了我們無限的幫助和信任,和我一起留下的一位中專畢業生,他被場里委以重任,當上了鹽場副場長,我也成為職工醫院的負責人,還兼任鹽場團委書記。
歲月荏苒、時光如梭,不知不覺在鹽泡子生活工作了十六年,從一個滿懷遠大理想的風華正茂的青年學生,變成了一個不急不躁,做事沉穩的不惑之人。每當目睹一條條規整的鹽田池壩,無不想起當年帶領青年團員在鮮紅的團旗下熱火朝天、汗流浹背為鹽場鹽業事業挖溝修壩的勞動場面;每當漫步在場區綠樹成蔭的的林間時,無不想起我們每一位團員青年為了綠化家園從挖坑、換土、施肥到每一棵樹苗種植及一遍又一遍澆水的那樣精心奉獻。曾經在那片土地上所經歷的青春歲月,盡管苦澀中帶有孤寂,但也讓我至今想起無怨無悔。因為,鹽泡的人的那種養養生息、吃苦耐勞的精神深深的感染了我,更是伴隨一生。
隨著草原綠了又黃了的四季變化,鹽泡中鹽湖也不斷地進行著白了淡了又紅了的周而復始,鹽泡子的人們隨著四季的變化對養育他們的鹽湖進行著養護和開采,這里俗的似世外桃源,靜的似蒙古包炊煙,只有聽到南來北往的運鹽車輛帶來的新鮮的信息,人們才能了解外面的世界是那樣的復雜和繁華,但到了他們親身置身于城市之中又覺的心躁如焚,方向顛倒,想早逃離回到家鄉,心情才能得以安靜。在鄉下呆慣的我,每當與城里同學們相聚豪華飯店,舉杯推盞之時,無不難忘在鹽泡子鐵鏤旁煮上一鍋?;蜓蚬穷^,邀上幾個朋友,打上幾鍋對掉,一盤咸菜,幾瓶草原二鍋頭,喝到天黑又天明的情景,是那樣的自由、隨意和親近,但也無不想起一起喝酒半夜回家凍死或騎摩托摔死的鹽泡弟兄們,盡管活著的人滿懷祭奠和追憶想起他們,但仍然沒有阻遏這樣喝酒習慣的延續,因為在這里沒有什么文化娛樂活動,也沒有其他消費場所。
對于鹽泡人一年最忙的季節就是五至七月份,鹽湖中的大青鹽經過一年的沉淀、結晶,厚如尺被,顆顆鹽粒,晶瑩剔透,潔白如玉,而飽和的湖水此時呈現出橙紅色,每當風兒吹過湖面,躲藏在湖水下面的白白的鹽粒發出沙沙的聲響,好像對人們訴說著什么,尤其在陽光的照射下,橙色的湖面,閃躍著無數星光,仿佛“大珠小珠落玉盤”一樣生動美麗。但更加吸引我的是夕陽西下時,散步在鹽湖池埂邊,把自己融入紅的霞光和橙色的湖面相互交融的顏色之中。這個季節的人們沉浸在一年一度收獲的辛苦勞作當中,每天早晨四、五點鐘起床,開著昨晚十多點剛剛修好的拖拉機、翻斗車,下到顛簸泥濘的鹽湖里,開始了一天的撈鹽工作。從湖里拉鹽到鹽坨卸鹽,盡管只有一、兩公里,可是對一名拉鹽司機來說每一次往返就是一次沖鋒陷陣,即要熟悉鹽湖中運輸線路,又要把握好方向和油門,否則回掉進海眼中或車輛遇阻熄火,不僅耽誤運鹽而且會影響整個拉鹽數量排名,因為他們把排名看的很重要,是鹽泡人面子問題,他們就這樣起早貪黑、周而復始的辛勤工作,只見湖邊的白白的鹽垛一天天變高變大,遠遠望去像一座山,矗立在綠色的草原和藍天之間,就像朵朵白云降落人間一般,此時的鹽泡人,就像是一位位畫家,在綠色的草原上描繪出一副又一副壯美的畫卷,盡管辛苦的雙手打起了硬繭,炙熱的陽光曬黑了雙臉,但無不流露出豐收的喜悅。因為這一座座潔白如玉的鹽山就是他們辛勤汗水的結晶,賴以生存的源泉。
從歷史資料可以查證,額吉淖爾鹽湖的大青鹽在李時珍《本草綱目》當中已有記載,其不僅是生活必需品,同時也有很好的藥用價值。故此額吉淖爾的大青鹽久負盛名,遠銷甚遠。南來北往的拉鹽車輛每年到這里不下幾千次,外邊的人也認識了鹽泡人,與他們成為了朋友,結交成了弟兄。他們為這里的人們熱情好客、樸實真誠而感動,也為這里的人們無私奉獻和吃苦耐勞的精神而折服。每當到鹽泡拉鹽時他們不忘帶些蔬菜瓜果或捎些日用生活用品給鹽泡人,鹽泡人就用美酒和手把肉款待他們,就這樣相互聯系,彼此信任,處出了感情,處成了親人。曾經鹽泡一位職工帶孩子去外地看病,一路上,只要提到是鹽泡的人,拉鹽的司機不僅負責接送,還熱情地安排其吃住,因為他們了解鹽泡人,鹽泡人也是這樣對待朋友的。
鹽泡人就像沉積在湖水里的鹽一樣,默默無聞,不圖虛華,不求所得,一心扎根在這里,日復一日實現著自我的升華和沉淀。他們不忍傳統的勞力苦作,不斷進行著生產方式的改革,他們走出去,請進來,學習先進的生產工藝,埋頭鉆研,用自己的雙手和虛心學習的精神創作出一個又一個神奇。1986年,錫盟額吉淖爾鹽場建起了第一座精制鹽廠,實現了傳統生產方式向機械化加工的質的飛越,在這之后,相繼在各生產工區一條條生產洗滌線、加工流水線、一座座鹽品加工車間,在綠色的草原深處相繼建成;洗滌鹽、精制鹽、日曬鹽、飼料鹽磚、多品種營養鹽等各種新的產品源源不斷通過新修的鐵路、公路銷往外地。2013年,額吉淖爾鹽場的鹽產品成功出口到了蒙古國,實現了蒙鹽出口零的突破?,F在鹽泡子不是過去那種偏僻落后的地方,而是一座具有現代化生產能力的國家食鹽定點生產加工廠。在全區鹽業“十二五”發展戰略目標實施當中,錫盟額吉淖爾鹽場被列為了戰略實施的重點鹽業生產基地建設項目, 15萬噸的真空精制鹽生產項目工程正在全面實施階段,預計2014年八月進行投產,這標志著一座新型的現代機械化鹽業生產加工廠在這美麗的草原上建成,傳統的額吉淖爾鹽場駛入了新的歷史發展的快車道。具有樸實、勤勞的鹽泡人也向具有開拓創新精神、承載科學文化知識的現代鹽業職工新的轉變。隨著企業不斷發展壯大,生活在這里的鹽泡人的生活也發生著巨大變化。2011年,這里通往外面的柏油路修通了, 110千伏的輸變電網和100兆的光纖寬帶網絡鋪架接通,家家通了自來水,大多數人家都買上了小轎車。2014年,鹽場利用國家棚戶區改造項目的優惠政策為職工蓋起了200戶家屬樓,鹽泡人的工作、生活條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生活在這里的鹽泡人也不是過去的孤陋寡聞、滿身鹽巴的鄉下人,他們有了自己培養起來的工程師,有了一支善于鉆研、技術過硬、敢于攻堅克難的技術骨干隊伍??吹饺绱说陌l展變化,作為一個在鹽泡待過十六年的我,無不為之高興和自豪。感謝曾經為了鹽場發展的歷屆領導,是他們敢于突破傳統,大膽創新實現鹽場一次又一次發展的跨越而所作出的擔當;更要感謝一代又一代鹽泡人,是他們吃苦耐勞、勇于奉獻為鹽場實現繁榮昌盛而付出的艱辛勞動,也許有這種情感的不止是我一個人,因為不論是從鹽泡出來高升的領導人,還是奔走在他鄉外出的打工者,只要他在鹽泡生活過、工作過,蘊藏在他們心中的那份情永遠是忘不掉的。因為那里有曾經留下的勤勞艱苦、無私奉獻的青春歲月;那里有彼此真誠、相互幫助的朋友弟兄;那里有樸實無華、同甘共苦的純真愛情。這種情可以從離別時喝的酩酊大醉、相互擁抱、淚流滿面的喃喃自語中看出;這種情可以從相逢時鹽泡人舉杯痛飲的豪爽激情中體現。
經常聽到這樣的說法:鹽場的人酒量最大,鹽泡的手把肉最香。凡是到過鹽場做過客的人,無不醉的回來,這也許是因為客人的心情使然吧。鹽泡人的熱情和實在會感染你,大塊的手把肉,大碗的草原酒,使你忘卻一切煩心和憂慮,拋去一切壓力和束縛,靜下心,暢開懷,共同舉杯,平等對飲,不知不覺你就喝多了,喝高興了,從中你也喝出了鹽泡人人生的滋味。

七十年代的鹽場場部

鹽場傳統人工撈鹽方式

八十年代鹽場大青鹽通過卡車運往外地銷區

現在的額吉淖爾鹽場辦公樓

新建的灘曬鹽田

洗滌 后的鹽堆積如山

現代化的真空精制鹽生產線

自動化生產控制中心

新加工的 綠色、純天然的大青鹽

新建的額吉淖爾鹽場文化廣場